各学院、部:
为贯彻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精神,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,积极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,结合学校实际,现将进一步做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工作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建设类型
(一)人工智能通识课程
1.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
依托信息工程学院,推进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类通识教育课程融合创新,2025-2026学年逐步推进计算机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优化升级。
(1)“Python程序设计”“C语言程序设计”“Java程序设计”课程,在程序语言开发实践基础上,增加大模型训练、模式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案例,强化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结合。
(2)“MySQL数据库”“Oracle数据库”“Access数据库”课程,新增数据分析方法、大数据理论、数据挖掘、知识图谱等前沿知识内容,提升学生在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下开展数据分析与知识发掘的能力。
(3)“Web前端设计”“Adobe Photoshop图像处理”,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有关内容,补充AI生成图像与视频等前沿内容。
(4)将“大学计算机基础”课程建设为以上机实训为主的教学模式,增加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、人工智能伦理、智能体等新兴技术及应用等内容,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、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。
2.人工智能通识选修课程
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,旨在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,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理解,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。课程内容应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、发展历程、主要技术、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。根据学校每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工作安排推荐遴选。
(二)人工智能高阶课程
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需建设高阶课程,系统传授人工智能的核心理论、技术和方法。课程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、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、智能机器人等专业核心知识。信息工程学院明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,每个专业至少新建或升级改造一门人工智能高阶课程。
(三)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
聚焦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,探索人工智能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新应用。课程应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,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能力。如智慧医疗、智能制造、环境健康、数字金融、数字贸易、智慧传播、文化创意等专业领域的课程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一门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的专业选修课。
二、建设范围
建设课程须为独立设置的课程,可以是新建课程,也可以是现有课程的升级改造,但后者须按照要求进行优化调整。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、学、评等课程不在建设范围。
三、建设内容
(一)教学理念
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,充分理解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。紧密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培养方案,将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养与课程目标有机融合,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。
(二)教学内容
结合所在专业领域自身特点与时代发展需求,梳理课程知识体系,切实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,将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,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,助力专业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养。
(三)教学组织
以学生能力成长为中心,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,围绕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的达成改革教学评价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,增强师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,及时反馈以提升教学效果。加强研究型、案例式、项目式学习,改革评价方式,提升课程学习的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。
(四)教学团队
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在职教师,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研究基础,能够有效组织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开展工作。教学团队每位成员均需承担课程教学任务,鼓励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,鼓励跨专业、跨学科、跨学院联合建设课程,拓宽学生视野,增强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。每位教师限承担1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。
(五)教学资源
课程需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,包括教材、课件、试题库、案例库、融入AI的课程思政案例等。案例应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,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。
(六)创新性与特色
课程应结合专业背景及课程特性,在教学方法、课程内容、考核方式等方面有独特的设计和创新,能够体现将人工智能引入课程及课堂教学所产生的预期创新成果。
四、材料报送
(一)以学院为单位统一于4月23日(星期三)17点前将申请表(3份)、汇总表(1份)纸质版提交至教务处教研科(勤政楼313办公室),电子版发送至邮箱kyjwcjyk@163.com。
(二)课程团队须于6月23日(星期一)之前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,以学院为单位将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电子版发送至邮箱kyjwcjyk@163.com,教务处将组织专家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审核。
附件:1.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课程申请表
2.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课程申请汇总表
教务处
2025年3月24日